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
第一,现在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很大,美国人就此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等等,但中国在人才交流上绝对是巨大的逆差。可中国每年有大量孩子去美国留学,还有很多家庭借着一个留学生走出去,全家都走出去。所以,现在讨论如何吸引国际人才,抓住了美国“禁穆令”这个槛,也抓住了特朗普在政治上的不稳定期。
吸引全球人才到美国是美国的发家史一部分。比如,一战后美国利用了战败国的混乱吸引了很多人才,二战后大量的犹太和俄罗斯人才,包括芭蕾舞艺术家全去了美国。这次中国也利用美国这个机会引进人才是非常恰当的时机。
移民到外面去的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人生地不熟,孤立无援,就要拼命靠自己。硅谷的印度人和中国人都在那里玩儿命,都是自愿加班加点。谷歌的人才上了工作台就不下来,中层管理干部的主要职能就是说,“你该去吃饭了,你该去游泳了,你该去休息了”。所以在硅谷,每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小时工作给工资,2小时工作给自己,加班有各种丰富的免费餐饮。硅谷种种诱惑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优秀青年男女全都吸引过去了。
中国要利用这个机会,除了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才,也要吸收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金砖国家的人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现在被全世界都看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然到我们这里来的有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为什么不可以来?
除了人才之外还有孩子们,包括吸引外国高中生来中国留学。新加坡提供了上万个名额,各个优秀的、名校的高中生去新加坡免费上大学,然后就是相当多的五年工作机会,因此一大批高中生本可以上内地最好的大学,都纷纷到了新加坡去上学。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实现把选才基数从13亿变成70亿。因为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的驱动,我们要实行创新驱动的战略,没有人才是不行的。
第二,建立移民局的建议很好,但是光有行政机构还不够,还要有人才市场主体,应该建立一大批中国的猎头公司、劳务公司和人才公司。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多的人才市场,却没有一个国际上知名度高的猎头公司。这方面我们需要有人操作,要吸引人才、追踪人才,去谈判和引进,引进后要办绿卡、办社保、租房产、子女上学… 这些都可以由公司来做。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交些钱让公司办,不需再为这些事整天奔波,从而节约大量时间。政府也从这些费用中支持一点。
现在我们的情况是,移民就靠亲友,劳务就靠老乡。这种还是在比较底层次的市场,或者还不算市场。要把人才市场的概念做起来,这样可以帮助人才落地、落户。做这个事业可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不是不许盈利。引进的时候,真正搞清楚哪些地方需要人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数量是多少,这个人才的开价是多少,需要人才的企业出价是多少,这都是市场行为,这样可以多引入一部分人才,还增加了选择度,可以真正把这件事落地。
制造业大军的培训需引进科技教育人才
第三,建议把引进科学技术教育人才作为近期主要任务。因为我们的制造业出现了很大问题,前几年33.8%的投资增长速度,后来持续下降,2016年变成3%点多的个位数。高端的制造业回归到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升高导致低端的制造业又在转移印度和越南等地。越南人七、八百元的工资,中国是三、四千,结果他们那里生产的鞋比中国生产的便宜,也不去开发新市场,就看中国国内的市场卖到哪里他们就卖到哪里。高端的回归,低端的转移,中端的如果再过剩,制造业怎么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主要就是靠大进大出,靠劳动密集型产品,靠制造业。农民工进城了,制造业就起来了。
但现在我们变成中间(的制造业)了,上面有阻力,下面有追兵,中间怎么突破?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引进,管理理念可以借鉴,包括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我们都可以引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大军这个难题怎么办?2015年的数据是8600多万农民工,78.6%是初中文化,也就是6700万。制造业大军的主力是农民工,后备力量依然是农民工,并没有多少人当工人。
然而,农村最好的房子是银行,最差的房子就是学校,社会地位最低的就是民办教师。我们对农民的教育本身就有很大欠帐,他们现在又是制造业产业大军及其后备军的主体,所以,现在引进职业教育人才是很关键的事情。这对于中国实现2025计划是第一步,十三五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制造业强国的中列,十四五中国要进入到前列,产业大军队伍的培训就成了重要问题。职业技术和教育人才的引进应该和职业技术人才同等看待,不管是猎头公司还是移民署,要和中国国家目前的状况和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最后是涉及到一系列的改革问题。引进了国际人才,国内的环境和态度也要相应改变,相对应的配套政策和观念也要改变。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